數量和展覽面積較2022年大幅增長,已超過2019年疫情前水平,展覽業呈現全面復蘇態勢。
經過多年努力,2018年我國會議展覽業舉辦會議展覽數量、展覽面積、場館展覽面積等主要指標首次位居全球第一。此后,我國會展業受疫情影響出現斷崖式下滑。但隨著經濟的穩步復蘇和數字技術的加速應用,我國會展業正呈現出諸多變化。
“當前,會展服務管理、展商觀眾結構、展覽項目主題等重構正在加速,新的重要商業模式和技術應用正在快速滲透和融入會展業?!敝袊鴷菇洕芯繒L、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曲維熙表示,推動會展業由規模向質量轉變,實現由大會展轉型。從會展大國向會展強國邁進,將是會展業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歷史使命。
綜合恢復情況正在好轉
“會展業加速復蘇的同時,線上線下融合、數字化轉型、綠色低碳、國際化、新主題會展等成為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趨勢、新趨勢”。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黨委書記、副總經理彭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將舉辦經貿展覽3923個,展覽總面積1.41億平方米。展覽數量和面積基本達到或超過2019年疫情前水平;展館實際運營數量和利用率大幅提升。室內展覽總面積位居世界第一。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參加境外展覽等經貿活動的數量和規??焖僭鲩L。據統計,2023年中國貿促會核準并實際實施的境外展覽項目將達到900個,涉及55個國家或地區、3.96萬家參展企業。米蘭特、東浩蘭生、華墨展覽等國內展覽公司也紛紛走出去,出國展覽已成趨勢。
會展業的加速復蘇離不開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去年以來,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印發或轉發《關于促進外貿穩定規模優化結構的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若干措施》等文件,要求成功舉辦進博會、廣交會、服務貿易活動。推動國內線下展會恢復,支持企業參加境外展會。
在地方層面,各地也密集出臺政策支持會展業。特別是北京、上海、廈門、長沙、蘇州、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地已將會展業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一系列會展政策和服務規范出臺,推動會展業高質量發展。
會展業本身的數字化轉型也在加速。深圳市兆華國際會展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橋認為,會展業擁有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和應用的天然土壤。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催生了虛實融合、元界科技場景等一站式會展平臺,新業態推動會展上下游流程重塑并將對行業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目前,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已成功研發出國內首個自主可控的智慧會展統一開放平臺,實現超大型會展中心的實時動態數字孿生。
整體水平有待提高
我國會展業在加速復蘇的同時,一些發展瓶頸也凸顯出來。例如,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場館整體利用率低,展覽專業化水平不高,龍頭企業競爭力不強,產業發展不平衡等。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會展業的轉型升級。亟需補強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鏈條。
“雖然行業整體向好,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深入思考?!敝袊鴷菇洕芯繒睍L、杭州國際博覽中心董事長兼總經理唐雪表示,首先,質量發展不足是會展業的首要問題。展會規模雖在擴大,但質量提升并不顯著,主題千篇一律,專業化程度參差不齊。其次,需要考慮數字化的有效性。會展業的數字化轉型需要認真考慮投入與產出的平衡,最終需要取得成效。最后,缺乏標準化的做法。目前,展覽業國家標準已發布17項,但大多僅限于宣貫實施階段,后續實施反饋和標準修訂工作尚未完成。此外,專業人才短缺也是一個突出問題,需要更多既懂行業又懂技術的跨界人才。
金橋認為,長期以來,我國會展業的發展主要依靠實體展覽。疫情暴露了這種單一模式的脆弱性,需要對虛擬和混合展覽模式進行更多探索。此外,我國會展業創新滯后,國際化水平較低,行業發展缺乏前瞻性、引領性的會展理念和內容。需要進一步加強與國際市場的聯系與合作。
專家指出,當前,我國會展業的價值屬性已發生根本性轉變——由傳統生產性服務業升級為現代服務業戰略性主導產業,成為構建現代服務業戰略性主導產業的重要平臺。開放型經濟和現代產業體系。新發展格局下,展覽業連接生產與消費、供給與需求、國際與國內,在促進內外貿融合發展、促進經貿交流、拉動消費升級等方面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時期將是我國從會展大國向會展強國轉變的關鍵窗口期?!迸碥娊ㄗh,會展業需要在建立健全會展法律法規、規范行業管理、培育國際品牌會展、建設世界一流龍頭企業等方面下功夫,持續提升提高辦展辦展能力,不斷增強話語權,增強我國會展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釋放乘數效應
有測算表明,會展業對消費的刺激效應約為1:9,即展覽本身每投入1元,將帶動9元左右的消費。要充分發揮會展經濟的乘數效應,關鍵是要有“流量”,同時要有能力將“流量”轉化為“留存”。如何盤活場館資源,最大限度發揮會展對區域經濟的拉動作用,成為許多城市面臨的新課題。
近年來,國家會展中心(天津)二期、濟南黃河國際會展中心、蘭州新區絲路綠地國際會展中心、廣交會展館四期、廊坊臨空國際會展中心項目等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北京新國展中心國家會議中心二期、杭州會展中心等重點會展設施正在建設或規劃中。
“總體來看,全國會展基礎設施規模仍在增長,但不少場館利用率狀況并不理想,有的地方利用率甚至不足10%?!碧难┍硎?,空間是場館最具優勢的資源,對場館空間潛力影響很大。挖礦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創造價值,豐富場館的利潤結構。核心在于打造產業空間。場館建設要合理,管理要多樣化。
“辦好會議,振興一座城市”。一些知名會展城市開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依托中國服貿會、中關村論壇等品牌展會,北京把“展品”變成“商品”,把“參展商”變成“投資者”;杭州通過深度參與亞運會運營,進一步拓展“會展”生態圈。中心實現了從“會展場館”到“會展綜合體”再到“會展功能區”的跨越;廈門通過舉辦海峽種博會帶動當地種業小鎮發展,形成鄉村振興產業品牌;長沙充分利用場館專業設備和服務保障優勢,在展會淡季推出音樂節、動漫展演等活動,推動會展與文化、旅游、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擴大會展規模。會展業綜合帶動效應顯著。
品牌化是發揮展覽經濟乘數效應的重要著力點。資深會展專家、全國會展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原副主任劉海英表示,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服貿會、廣交會、高交會等為代表的品牌展會等成為高端國際元素聚集地,服務對外交流,推動新發展。它是發展質量生產力的重要平臺和展示窗口,新的質量生產力在擴大品牌影響力、增強市場競爭力的同時,也將幫助會展業重塑發展優勢,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